《印光法师嘉言录》白话——分禅净界限

E-mail 打印 PDF

 

七、分禅净界限
译文:禅宗与净土,从理体上讲是一非二。如果从事相修持方面论,则有天渊之别。禅宗行人没有彻底开悟,彻底证悟,不能够超出生死。所以沩山禅师说:“如果顿悟正因佛性,就是踏上了出离尘境的渐次阶梯。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转,佛的阶位决定可以期会。”又说:“初心从缘,顿悟自性。还有无始旷劫的习气,没能顿时除尽,必须用教法的渠流来除尽现前业力的流转情识。”弘辨圆智禅师说:“顿悟自性,与佛同伴。然而还有无始的习气,没能顿时除尽,必须假借对治的法门,令心随顺性德起作用。如同一个人吃饭,不是吃一口就吃饱了。”长沙景岑禅师说:“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位上的涅槃,因为功夫未能齐等于诸位圣者的缘故。”所以五祖戒禅师转世又作苏东坡,草堂清祖师转世为曾鲁公。古往今来的禅宗祖师,彻底开悟而没有彻底证悟的大多如此。实在由于只是依仗自力,不求佛力加被,有一丝毫的惑业没能除尽,生死决定不能出离。净土宗则要求具足信愿行三者,就可以带业往生。一得往生就永远出离生死。悟证的菩萨顿然高登一生补处,未悟的菩萨也能证得阿鞞跋致。所以华藏海众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。宗门教下的善知识共同愿生净土。实在由于是完全仰仗佛力,兼带自己的诚恳心。所以能够感应道交,由此速成正觉。为今之计,你应该屏除禅宗语录,专心修持净业。在一尘不染的心中,执持万德洪名圣号。或者出声念,或者默念,没有夹杂,没有间断。必定要使得念起于心,声音入于耳,字字分明,句句不乱。久而久之,自然功夫成片。亲证念佛三昧,自然知道西方的禅宗道风。是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工夫,来修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的净业法门。即净土法门而修持禅宗,有哪个玄妙能超过这个的呢? 【书一】六十
译者注:沩山禅师(771~853)唐代僧。为沩仰宗初祖。福州长溪(福建霞浦县南)人,俗姓赵。法名灵佑。十五岁随建善寺法常(又称法恒)律师出家,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。曾先后遇寒山、拾得。二十三岁至江西参谒百丈怀海,为上首弟子,于此顿悟诸佛本怀,遂承百丈之法。宪宗元和末年,栖止潭州大沩山,山民感德,群集共营梵宇,由李景让之奏请,敕号“同庆寺”。其后(一说大中初年)相国裴休亦来咨问玄旨,声誉更隆,禅侣辐辏,海众云集。会昌法难之际,师隐于市井之间,至大中元年(847)复教之命下,众迎返故寺,巾服说法,不复剃染。裴休闻之,亲临劝请,始归缁流。师住山凡四十年,大扬宗风,世称沩山灵佑。大中七年正月示寂,世寿八十三,法腊六十四。谥号“大圆禅师”。有语录、警策各一卷传世。嗣法弟子有慧寂、洪諲、智闲等四十一人。其中,仰山慧寂承其后而集大成,世称沩仰宗。
弘辨禅师《释氏通鉴》】帝曰。何为顿见。何为渐修。对曰。顿明自性。与佛无二。然有无始染习。故假渐修对治。令顺性起用。如人吃饭。非一口便饱。是日辨对七刻方罢。帝悦。赐号圆智禅师。
长沙景岑禅师,南泉普愿禅师法嗣。钞中所引,系答皓月供奉之问。其文曰:“问:‘天下善知识,证三德涅盘也未?’师曰:‘大德问果上涅盘?因中涅盘?’曰‘问果上涅盘’。师曰:‘天下善知识,未证。’曰:‘为甚么未证?’师曰:‘功未齐于诸圣’曰:‘功未齐于诸圣,何为善知识?’师曰:‘明见佛性,亦得名为善知识’。……”
译文:修禅定的人(指四禅八定)以及参禅的人,因为唯仗自力,不求佛力加被。所以在功夫得力,真妄相攻的时假,每每有种种的境界幻出幻没。譬如阴雨天将要放晴的时候,浓云破绽,忽见日光。恍惚之间,变化不测。所有的境界不是真正具道眼的人,不能够辨别认识。如果错认消息,就会著魔发狂,不能够医治。念佛的人以真切信愿,执持万德洪名。如同太阳当空,走在大道王路之上。不但害人的鬼怪无踪无影。就是歧路的是非之念也无从生起。推到极点,不过是:念佛念到功纯力极,则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佛不二,心佛一如罢了。这个道理,这个行持,唯恐人人不知道,不能畅合佛陀普度众生的大愿。岂有秘密不传,单独传给你的说法呢?如果有暗地里口传心受的妙诀,就是邪魔外道,就不是佛法。【书一】四四
译文:法幢和尚宿世具有灵性慧根。最初是真正的儒家学者,后来又是真正的出家僧人。可以说是不枉读书学道啊!世上有真正的学儒人,才有真正的出家僧。那些无赖之徒来出家的人,固然都是破坏佛法的魔王外道。法幢和尚的语录全都痛快直捷,开豁众人的内心眼目。可以刊板来流通,作为禅家的法宝。然而这是唯独发挥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的道路。我们专修净业,不要在他的语言文句当中去捉摸卜度思惟,而导致禅净两方面都失去利益。不可以不知道这个道理。禅宗大家所提倡的,唯独直指本分,此外一概都不阐发。其中的修因证果,断惑证真,都是秘密地自己修持罢了。门外汉见到禅宗不提这些修证的道理,于是就认为禅宗完全不用这些修证的方法,便成为诽谤禅宗,以及诽谤佛,诽谤法了。
【书一】六一
译者按:法幢和尚,俗姓林。东瓯瑞安人。原名增志。领乡荐。读书永嘉兴善寺。即信出世法。持不杀戒。所行皆放生。掩骼诸事。比见马僧摩居士。得所引而信向益深。一日坐竹林。偶一叶飞坠。士拈起曰。是何消息。师曰。叶性本空。士曰。如何又有此叶。师低头无语。凡七昼夜不放参。一日。士举证道歌中。水中捉月拈得之句。垂语曰。拈得方是祖师禅。师遽呈偈曰。迷时错认川中月。悟了方知月里川。一片光芒凭掬取。不须伸臂已参前。士许之。谓林子参得禅矣。(参见印光大师《法幢和尚传略》)
译文:要知道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门,都需要断惑证真,才可以了生脱死。绝对没有惑业没断除干净,就得到解脱的人。念佛法门,断除惑业的人往生后,则快速地证得法身。具足惑业的人往生后,已然超越凡流高登圣人阶地。禅净两种法门,一个是全仗自力,一个是全仗佛力,又兼仗自力。二者证道的难易程度,何止天渊之别。往往有些聪明人,涉猎一些讲述禅宗的书籍,觉得很有味道,于是自认为是禅宗行人,打算成为通达各法门的高人。都是不知道禅宗和净土到底是什么,妄自尊大的人。这种知见万万不可依从。如果依靠这种知见去修行,想了生脱死,恐怕要经历尘点劫数的漫长岁月,还是没有希望啊。【书二】二九
译文:权的意思,是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,让众生易于接受的方便法;实的意思,是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的究竟法。顿的意思,是不必借用渐次,直捷疾速,一超直入;渐的意思,是渐次进修,渐次证入,必须经历多劫多生,才可亲证实相。参禅的人说参禅一法,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的方法,当然是佛法中的“实”和“顿”,却不知参禅的人纵然能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也仅仅见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。若具备大菩萨根性的人就能即悟即证,自然可以永出轮回,高超三界,从此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用作庄严福慧的根基。此种根性在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中来讲,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。根器稍劣的人,则纵然能妙悟,而见、思烦恼没有断除,仍在三界中生死轮回。既然仍旧轮回,则从悟入迷的人占多数,从悟入悟的人少之又少。所以,参禅一法虽然是“实”和“顿”法,但如果不是大菩萨根性的人,也得不到“实”与“顿”的真实利益,仍成“权”、“渐”之法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只依靠自力的缘故。自力若十分充足,则万分庆幸,但稍一欠缺,就只能悟到理性,却不能亲证理性。现今,大彻大悟的人尚且难以找到,何况亲证所悟的人呢?念佛一法彻上彻下,即权即实,即渐即顿,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评价。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阿鼻种性的众生,都须修习。(这是“彻上彻下”的意思。)如来为众生说法,目的还是让众生了生脱死罢了。其余法门,上根则即生可了生死,下根则多劫都难以了断生死,唯有这个念佛法门,不论什么根性,都可在现生往生西方,生死即可了断。如此直捷,怎么可以说是“渐”?虽然有的人根机不如圆顿根器的人,似乎是属于“渐”的种性,可是因为净土法门威力无比,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,让这些劣等根机人,顿获大益,他的大利益全在于仰仗佛的慈力。凡是讲禅的人,如果未曾深研过净宗,没有不以为净宗浅近而藐视它的;如果深研过净宗,则没有不竭尽心力而为弘扬。哪里还会执著禅是顿、实,净是渐、权的谬论,而自误误人呢?【书二】三十
译文:说“法有取舍”,此是约着“究竟实义”发难质疑,却不知究竟实义的“无取无舍”是成佛以后的境界。如果还未成佛,这中间需要断惑证真,自然离不开取舍。既然允许断惑证真,有取有舍,怎么不允许舍东方取西方,离垢土取净土呢?如果修参禅的法门,则取舍都不时;如果修念佛法门,则取舍都对。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;而念佛一法兼仗佛力。有些人不深究各个法门不同的特点,却胡乱地以参禅的法门破斥念佛的事修,就是错会各法门设立的用意。参禅要求无取无舍,本是醒蝴。而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,醒蝴就成了毒药。夏天穿轻纱,冬天穿皮衣,渴了饮水,饿了吃饭。如此常识不可错乱,也不必固执。只要采取适宜的作法,就有利无弊了。【书二】三一
译文:认为舍弃东方秽土而求取西方净土,是生灭法。却不知道执取东方而废除西方,也是断灭见啊。在没有证得究竟佛果之前,谁又能离得开取舍呢?佛陀精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,因地修行一百劫,用漫长的时间里,他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、断除痴惑、证得真常,哪一件事离得开取舍了呢?因此你必须知道,释迦如来想让一切众生迅速证得究竟法身及常寂光净土,所以才特别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啊。【论】三
译文:参禅这件事谈何容易。古人如赵州从小跟谂禅师出家,到八十多岁,尚且要行脚参访。所以有偈颂说:“赵州八十犹行脚,只为心头未悄然。”长庆禅院的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,后来才开悟。涌泉寺的神晏禅师四十年修行,尚且还有放逸的时候。雪峰义存禅师三次登上投子山参大同禅师,九次上洞山参良阶禅师。这些大祖师大彻大悟,如此艰难。而那些魔子之徒一听到魔说,就都开悟了。和前面所说的祖师相比,就是替他们提鞋也用不上啊!【书一】三三
译文:“不执着”这个话,从理上讲是如此,而在事相上,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。每天穿衣吃饭,奢侈地谈论不执着饥寒。每天饿着肚子,没有一杯水一粒米,快要饿死,而对人说:“我看那些珍奇美味,如同肮脏之物,想到就想呕吐,何况珍奇美味之下的东西呢?”这些同样是空谈罢了。现在不明白教理,就去参究禅宗的那些人,每每大多中了这种执空解脱的毛病。至于静坐澄思,空境现前。不过以静澄伏住妄念,偶尔发现的幻境罢了。如果错认消息,生大欢喜,就丧心病狂,佛也难以医治了。你有幸能够体察到这种偏差而不执着,舍弃幻妄,最终得于贯通诸法的净土法门。可说是久历荆棘险路,忽然到达康庄大道啊!末法之世的人根机陋劣,善知识希少。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,专修净业。只承自力,参究叩问禅宗心要。不但有能力明心见性,断惑证真的人很罕见。而以幻为真,以迷为悟,著魔发狂的人实在有很多啊!所以永明、莲池大师等祖师,观察时代根机,极力主张宏扬净土法门。【书一】三八
译文:所谓‘禅’就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,禅宗所说的‘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’。禅宗言语不说破,让人参究而自己悟得,所以禅宗言语就是这样。实际上指无能无所,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,纯真心体。(离念灵知,就是完全没有分别思虑,而洞察明悉当前的境界。)所谓‘净土’,就是深信切愿,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、自性弥陀。所谓‘有禅’,指人们参究的功力到了极致,分别念虑寂静下来,情执消亡,彻底见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,即所谓的明心见性。‘有净土’的意思,是真实地发起菩提心,生起深信,发起誓愿,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谓的‘禅’与‘净土’,只是针对教典和理体而言;‘有禅’、‘有净土’,乃是针对众生根器和修行来说。教典和理体恒常如是,即使是佛陀也不能增加一点,凡夫也不能减少一点。不同根机的众生必须依教典来修行,修行到了极致,便可证得理体,使真理实际存在于自己心中。这里所讲的‘禅净’、和‘有禅有净’,二者文字虽然相似,实际上大不相同,必须仔细地参酌详审,不可笼统不清。假如参禅没有开悟,或着开悟了而尚未透彻,都不叫做‘有禅’。假使虽然在念佛,却偏执唯心净土而不信愿求生西方极乐,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诚恳切,悠悠泛泛、散散漫漫,心中敷衍了事。或者修行虽然精进,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,或者求来世生于富贵人家,享受五欲快乐。或者求生天界,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。或者求来生能够出家为僧人,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,得到佛法的大总持,宏扬佛法正道,普遍利益一切众生。如此种种都不叫做‘有净土’。【论】五
译文:“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,现世为人师,来生做佛祖”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。彻悟禅宗心要,明心见性,又能深入经藏,明了如来的权实教法,而在各个法门之中,又能专门将信愿念佛这一法门,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。《观无量寿经》中记载,上品上生,读诵大乘,解第一义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这种人有大智慧,有大辩才。邪魔外道听闻他的名声不敢兴风作浪,犹如老虎还长着犄角,威猛无比。有来学习的人,他能随机说法,应该用禅净双修接引的人,就用禅净双修的法门接引他。应该以专修净土接引的人,就以专修净土的法门接引他。无论上等,中等,下等根基的人,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恩泽,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人天导师吗!到他临命终的时候,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,一弹指间就花开见佛,证得无生法忍。最差也能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。 也有顿超各个阶位,直接证得等觉菩萨的人。证得圆教初住果位的菩萨,就能现身到上百个世界示现成佛,何况再往上的品位,每一品位都成倍地超胜,直到第四十一位的等觉果位呢!所以说“来生做佛祖”。【论】六
译文:“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若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”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。虽然没有明心见性,但却决志求生西方。阿弥陀佛在往昔曾发过大誓愿,摄受众生,如同母亲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样。众生如果能象孩子思念母亲那样,志诚念佛,就能感应道交,蒙受佛的摄受。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够往生。 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,临终的时候被种种痛苦所逼迫,发大惭愧心,称念佛名或者十声,或者只一声,就即刻命终,也都能蒙受佛的化身来接引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不是万人修万人去吗?然而这样的人虽然没念几声佛号,因为他的心极其猛烈,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。不能以泛泛悠悠地念佛人与他比较念佛数量的多少。往生西方后,见佛听闻佛法,虽然成就有快慢不同,然而都已经加入了圣人的行列,永远不会退转。随各自根性浅深不同,或者慢慢地,或者很快地证得各个果位。既然证得果位,开悟就更不用说了。这就是所谓“若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。”的意思【论】六
译文:“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蹉路,阴境若现前,瞥而随他去。” 这句偈中所指的人。因为此人虽然彻底了悟禅宗,明心见性,但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,还需要经历各种境缘来锻炼,才能将烦恼净尽无余。分段生死才能出离,烦恼习气一分毫都没有断的人姑且不论,即使断到最后差一毫没能断除干净的人,六道轮回依旧难逃。生死海深,菩提路远,还没回归涅槃之家,寿命就到了终点。大悟的人中十人有九人是这种境况。所以说:“十人九蹉路。”蹉是蹉跎的意思,就是通常所说耽搁的意思。阴境就是中阴身的境界。就是临命终时,现在生以及历劫所造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。这个境界一现前,眨眼之间,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,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,一丝毫也不能由自我作主宰。如同人背负债务,势力强的业率先牵引,此时心绪变化多端,恶业重的地方偏向坠落。五祖戒再世做了苏东坡,草堂青又做鲁公,这还算好的呢。所以说“阴境若现前,瞥而随他去。”阴,读音和语义与萌一样,是覆盖的意思。就是说,被这业力覆盖住真性,不能显现了。瞥,音撇,眨眼的意思。有人把蹉当作是错,以为阴境是五阴魔的境界。总归是因为不了解“禅”以及“有”这两个字的义理,所以才会这样胡说八道。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人,十个有九个错走了路头,随着五阴魔的境界去,而著魔发狂的呢!著魔发狂乃是不知道教理,不明白自己的心性,盲修瞎炼的增上慢人。怎么能把这样的不识好歹的事情,用来妄加在大彻大悟人的身上呢!这件事关系很大,不能不辨别清楚啊!【论】六
译文:“无禅无净土,铁床并铜柱,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”这句偈中所指的人。有人认为其中的“无禅无净”,就是指那些埋头造业,不修善法的人,这是大错特错!法门无量,只有禅和净最适合众生的根机。这句偈所指的人是既没有大彻大悟,又不求生净土,悠悠泛泛地修其他各种法门,既不能达到定慧均等的功夫,及断惑证真的能力,又无法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。以他一生修持的功德,感得来世生人天的福报。现生既然没有正确的知见,来生必然会随着福报退转,耽著五欲的快乐,广造恶业。既然造了恶业,就难逃恶报。一口气上不来便堕入地狱, 在漫漫长劫之中,睡着洞燃的铁床,抱着滚烫的铜柱,以偿还他贪声好色,杀生害命等种种恶业。诸佛菩萨虽然慈悲怜悯他,但因为罪恶业障,他也没法得益。清截流禅师说:修行的人,如果没有正信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泛泛地修各种善事,被称作“第三世怨”的人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因为今生修行,来世享福。 倚仗福报造作恶业,就会堕落。快乐短暂地出现于来世,痛苦永远地缠绕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。纵使地狱的罪业消完了,又会转生到畜生道,恶鬼道。要想再得人身,难上加难。所以佛用手掐起一小撮土,问阿难:“手中的土多,还是大地的土多?”阿难回答说:“大地的土多。”佛说:“得到人身的众生,就象我手中的土那么少;失去人身的众生,就象大地的土那么多。”“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,”仍是局限于偈语的形式,所做的浅白说法。【论】六
译文:一切修行法门,专门依仗自力修行;而净土法门,专门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。一切的修行法门,要烦恼惑业断尽,才能够了脱生死;而净土法门,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,就能够进入圣人之流。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,所以特别作偈料简,以垂示后世人。可以说《四料简》是迷失渡口的救渡宝筏,是危险道路上的指导明师。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含糊笼统地读过去,不加以研究透彻其内涵。这大概也是众生同分恶业所招感的果报吧!【论】七
译文:达摩大师从印度来到东土,弘传佛陀的心印。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然而这种所见所成,乃指我们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而言。让人们先认识到自己的根本佛性,那么一切修证等法门,自然可以依靠这个根本逐步进取,以达到修无可修、证无可证的地步才算终止。不是说一开悟后就成了福慧两足、圆满菩提的究竟佛陀啊。打个比方说,就如同画龙点睛,让它亲身得到受用。从此禅法在中国光辉闪耀,鲜明华丽,即心即佛之道,非心非佛之法,遍布整个天下。天姿根机深厚的人,于一机一境中,认识到其中的端倪。那么他的言谈话语自然离开老套子。入死入生没有一点挂碍。得到大的解脱,得到大自在的境界。假如根机稍微低劣的人,纵然大彻大悟,而烦恼习气未能消除尽净,仍然还是被困在生死中的人。出胎就有了隔阴的迷惑,多半导致迷失本性。大悟的人尚且都会这样,更何况没开悟的人呢?应该坚定地专心致志于仰仗佛慈力的净土法门,方才是千稳万当的大计啊。【序】二七
译文:律宗、教下、禅宗一开始都需要深明教理,然后依教修行。修行功夫深入,直到断尽惑业,证得真常,方可以了生脱死。如果教理不明,导致盲修瞎炼。轻者得少为足,重者便着魔发狂。纵然是理明功深的人,也需要尽力断除惑业。假如有丝毫惑业没有断除干净,依旧不能出离生死苦轮。一直等到惑业净尽,才可以出离生死,尚且离成佛的位次相去甚远。更须历劫进修,才可以圆满佛果。好比一位平民,生来聪慧,读书学文辛苦多年。学问成就后才可以金榜题名,入朝为官。由于他有大才能,所以从小官慢慢升职,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。官居极品,再不能迁升了。他在大臣们中地位第一。假如和太子比起来,地位的贵贱可是天渊之别,更何况和皇帝相比呢。一生为良臣,奉行君命。鞠躬尽瘁,辅治国家。然而这样的相位也相当不容易。凭着半生的勤劳,通身的能耐。最终结果也不过如此。如果学问才能稍微不充足,那么还不能达到这个相位的人有百千万亿啊。这是指自力修行的人。世间的学问才能,在修行中比喻为深明教理,依教修行。位至宰相比喻为修行功深,断惑证真。只可称臣,不敢作君(臣决定不敢作君,臣欲作君,除非托生皇宫,为皇太子。修余法门,亦可成佛,但与净土法门比较,何止是一日与一劫的相倍。读者应该善于体会其中的意理,不要拘泥于表面的文字。然而依据《华严经》最后一着的等觉菩萨,尚且要以十大愿王的功德,回向往生极乐世界。正是为了托生到皇宫,成为皇太子的意义是一样的。净土法门得《华严经》这样的经王所印证,如同大海横吞万川,又如太虚总摄万象,多么宏伟壮观啊),譬喻有人虽然出离了生死,却尚未能成佛。而那么学问不充足,连宰相都当不上的人很多,譬喻烦恼惑业没断除干净,不能出离生死苦海的人很多啊!【杂著】三七
译文:修学念佛法门,纵然不明教理,未断烦恼惑业,只要能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,在临命终时,决定蒙阿弥陀佛及诸圣众亲自前来接引,瞬间往生西方净土。往生极乐后,见阿弥陀佛闻法,即刻悟无生法忍,在这一生就必定侯补佛位,这是佛力,又兼自力。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通于佛,誓愿摄受垂慈接引,是佛力能应于我,感应道交,所以能够得如此成就。如果念佛人又能深刻明明教理,断除惑业,证得真常,那么往生的品位更高,圆成佛道更迅速。所以文殊、普贤、华藏四十一阶位海众的法身大士,马鸣、龙树、诸宗的祖师,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。比如降生皇宫,一出母胎,贵为皇子,地位压倒群臣,是仗着皇帝的权势。等皇子长大,学问才能一一具备后,便能继承皇位,平治天下政事,一切群臣宰官都要听他的诏令。这时皇帝与皇子的力量都起作用了。念佛法门也是如此。众生没有断除惑业,仰仗阿弥陀佛慈力加披,带业往生西方净土,便出离了生死轮回苦海。犹如太子一出生,高贵的地位就压倒群臣。往生净土熏习无量法门,惑业自然断尽,必定侯补佛位。犹如太子长大,继承皇位,平治天下。那些已经断除惑业的菩萨,如马鸣、龙树、诸宗祖师,以及已经登上侯补佛位的菩萨,如文殊、普贤、华藏海众等菩萨,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。好比昔日镇守边疆,还不能承担绍隆天下大业的太子,现居东宫,不久便君临天下。【杂著】三八
译文:我们众生的真心本性,和佛是一样的,只是因为我们迷惑背离本性,才使轮回不息。如来慈悲怜悯我们,随顺众生的根机宣说不同的法门,使一切众生就路回家。这些法门虽然很多,主要只有二种,禅宗和净土,最易了脱生死。禅宗靠自力修行,净土则兼靠佛力,两种方法比较起来,净土最为契合根机。好像有人要渡过大海,必须要靠舟船的力量,很快到达彼岸,使身心坦然。末世众生只有这个法门可以承受,否则就是违背众生的根机,修行辛劳而难以成就。我们要发大菩提心,生真信切愿的心,一生坚持念佛,念念唯有佛名。渐渐地念到极处淡忘情执,达到念而无念的境界,禅宗和教下的无量妙义,就可以彻底显现。等到临终时,定会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莲,证得无生法忍。我有一个念佛秘诀,现在恳切地告诉你:竭诚尽敬,妙妙妙妙。【书二】二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