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勉居心诚敬
译文:修行入道,门径很多,只是随从各人的志趣,完全没有固定的修法。要说有一定的原则,那就是“至诚”与“恭敬”。这两条就是尽未来际,诸佛出世都不会改变,何况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,想要顿消业力牵引,速证无生法忍,不致力于诚敬,就好象树木无根而想茂盛,鸟儿没有翅膀而想飞翔,这可能吗?【书一】七一
译文:世间人读书,没有一点敬畏之心。早上起来不洗脸刷牙,去厕所也不洗手。有的将经书放到椅子或床上,有的将经书当枕头用。夜里躺在床上看经,将书和内衣内裤混放在一块。在桌子上看经书,与桌子上的杂物乱堆一处。将圣人的语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纸旧书一样。漫不经心,毫不介意,毫无恭敬的样子。甚至书香门第的妇女,放置剪纸的花册都是经书。世代享俸禄的豪门仆从,擦拭物品都用有文字的纸张。种种亵黩难以枚举。这种积习流弊已经流传很久了,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察了。如果我不特意说出与祸福相关的事,你也一定难免亵黩经书。还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,却先获得大罪。我非常可怜这些无知的人,必须预先指出这些弊端。【书一】六
译文:信愿念佛,求生极乐,是最简单最容易,最广泛最宏大的法门。必须极为恳切志诚,才能感应道交,当生亲自获得念佛的真实利益。如果懒惰懈怠,毫无敬畏之心,虽然种下未来得度的远因,而亵慢的罪过真是不堪设想。就算来生能够得生人天两道,也很难高预莲池海会的菩萨。至于佛像,应当作真佛看待,不可当作土木铜铁等看。经典是三世诸佛的老师,如来的法身舍利,也应当作真佛看,不可作纸墨等看。面对经像时,应当如忠臣面对面地侍奉圣主,孝子读诵父母的遗嘱一样。能够做到这样,则没有业障不消除,没有福慧不具足啊。现今士大夫学佛的人很多,然而全是读佛经的文句,理解它的义理,作为口头闲谈,来博取一个“大通家”的虚名而已。至于恭敬志诚,依教修持的人,这样的人实在非常难得。我常说: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,必须向恭敬心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如果心中毫无恭敬导致亵渎轻慢,则罪业愈增,而福慧愈减了。可悲啊!【书一】十三
译文:礼拜诵经持咒念佛,种种的修持方法,都应当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心态。如果诚敬到了极点,经典中所说的功德,纵然在凡夫地不能够圆满得到。而其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已经很难思议了。如果没有诚敬心,就如同唱戏。戏里的苦乐悲欢,都是假装出来的,不是由内心中真实发出。纵然有功德也只不过是人天的痴福而已。而得到这种痴福,我们必定倚凭它造作恶业。将来的苦痛什么时候能到头啊?【书一】十八
译文:说到至诚、说到恭敬,这两个词语世间所有人都知道,其中的道理世间所有人都不明白。我自己由于罪业深重,总是期盼着可以消除罪业,来报答佛恩,常常从古代高僧大德们的行持风范中寻求答案,终于明白了“至诚”和“恭敬”,实际上是超凡入圣、了生脱死的极微妙的秘诀。因此我常常谆谆告诫有缘的人这两个词的深妙道理。【书一】四四
译文:至于阅读经文,如果想作法师,为众人宣扬佛法,应当先阅读经文,再看注疏。如果不是精神充足,见解过人,没有不是徒劳心力,虚丧岁月的。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,必须至诚恳切,清净三业。或者先端坐片刻,凝定身心,然后拜佛朗诵,或者只是默阅。或者拜佛后,端坐片刻,然后打开经文。必须端身正坐,如对佛陀的圣容,亲自聆听佛陀的圆音。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。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别。从头至尾,一直阅读过去。无论经文、义理,一概不加理会。这样阅经,利根的人,就能够悟到人空法空之理,证实相法。就是根机钝劣,也可以消除业障,增长福慧。六祖大师说:但看《金刚经》,就能明心见性,指的就是这样的看经方法啊,所以名为“但”。能够这样看经,诸大乘经,都能够明心见性,哪里只是看《金刚经》才会如此呢?如果阅经时,一路分别思维,这一句是什么意义,这一段是什么意义。全部属于凡情妄想,卜度思量。怎能冥冥符合佛意,圆悟经典宗旨,因此业障消灭,福慧增长呢?如果知道恭敬,还能少许种点善根。倘若完全如老学究读儒书一样,将会看到亵慢的罪,如山岳高耸,大海渊深。以善因而招致恶果,就是指这一类人啊!古人专心注重听经,因为心不能起分别的缘故。如同有一个人出声诵经,一个人在旁边摄心谛听。字字句句,务必要了了分明。他的心很专注,不敢向外攀缘一切声色外境。如果稍微放纵,就导致前后断绝,文义不能贯通了。诵的人有文可作依凭,心里不大收摄,也能诵得清楚。听的人惟有声音作依托,内心稍一放纵,前后文便成割裂。若能这样摄心谛听,与读诵人至诚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。如果诵的人恭敬心稍微疏怠,那么他的功德就难与听的人相比了。现在的人看佛经如同旧纸,经案上杂物与佛经乱堆在一起。手也不洗干净,口也不漱干净,身体或者摇摆,脚或者翘着举起来。甚至放屁,抠脚丫,一切言行肆无忌惮,想要通过阅经来获福灭罪,只有想要灭佛法的魔王,为他证明赞叹,说他这是活泼圆融,深合大乘不执着的妙道。真修实践的佛子看到,只有黯然神伤,双眼流泪。悲伤长叹魔子魔孙横兴,而无可奈何啊!智者大师诵《法华经》,豁然大悟,寂尔入定。这哪是分别心所能得的利益呢?一位古德写《法华经》,一心专注,以至于念极情亡,天完全黑了,他依旧写经。侍者进来说:“天都黑了,你怎么还写?”他才随即伸手不见五指了。这样阅经与参禅看话头,持咒念佛的专心致志是同等的。至于用功久了,自然有一旦豁然贯通的利益啊!明朝的雪峤圆信禅师是宁波人,目不识丁。中年出家,苦苦努力参究。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他的苦行实在是他人难能行持。久而久之,大彻大悟,他随口所说,妙契禅机。但他还是不识字,不能写字。久而久之,就识字了。久而久之,手笔纵横,居然成为一位大书法家。这些利益都是从不分别,专精参究中得来的。阅读经典的人,也应当效法这样的用心。【书一】四六
译文:阅经的时候,断然不可起心分别。自然妄念潜伏,天真佛性发现。如果想要研究义理,或者翻阅注疏。应当另外立一个时间,单独从事研究的事情。正当研究的时候,虽然不如阅经时候的严肃,也不可以完全没有恭敬。不过比阅经的时候稍微舒泰些。没能业消智朗,必须以阅经为主,研究只是略带。否则,整天整年,只从事研究。纵然是研究的如同拨云见月,开门见山一样,也只是口头活计。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,生死分上,丝毫没有关联牵涉。腊月三十日死期到来之时,决定一丝一毫也用不着。如果能够如上所说的方式来阅经,必定会业消智朗。贪瞋痴三种情见,应当归于空无之地了。如果不这样阅经,不但贪嗔痴三种情见未必不生起。或者恐怕由于宿世的业力,引起邪见,拨无因果。以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,相继而起,如火般炽然,不能止息。还认为自己是大乘行人,一切没有妨碍。于是援引六祖大师所说的:“心平何劳持戒”这句话,而一切戒都以破而不破,当成真持戒。真是大错特错!这样修行难以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啊!所以诸佛诸祖,主张修持净土法门。因为承蒙佛慈力,制伏业力不能现前。应当以念佛为主行,阅经为助行。【书一】四七
译文: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留存在世间的只有经书与佛像。若能将泥土、木头、金属、彩绘等做成的佛像视作真佛,就能灭业障而破烦恼,证三昧而出生死。如果将他们视作泥土、木头、金属和彩绘,则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土木金彩而已。是土木金彩,不恭敬也没有过失。如果亵渎的并非是土木金彩,而是土木金彩所做成的佛像,那就是弥天大罪!读诵佛经祖语,认为佛祖现前为我亲自宣说,不敢稍微萌发懈怠轻忽的念头,能这样恭恭敬敬的人,我说他一定会在此生高登九品往生西方,彻底证得一真法界。否则,不过是游戏法门,其利益只是多知多见的佛教术语,说得头头是道,可得不到一丝一毫的真实受用,只有道听途说的本事,没有真实体证。古人在三宝门中,都心存真实的诚敬,不只是泛泛然肤浅地嘴巴说说!现今的人在口头尚且不肯委曲自己说一句恭敬的话,何况真实地行持呢?【书一】六七
译文:我最近看到一些刺血写经的人,简直是造业。因为没有一点至诚恭敬的心。刺血一次刺许多。在春秋季节,过二三日就会发臭,夏季半天就会发臭,还用臭血写经。还有的人将血晒干,每次写经时,用水研干血去写。而且书写的字迹也很潦草,毫无恭敬心,简直就是儿戏。不是用血以表志诚之心,而是用刺血写经,来给自己博取一个真心修行的虚名而已。【书一】七二
译文:写经和写屏风不一样,写屏风只是取其神趣,不必工整。如果书写经典,应该像考进士的人写答卷,一笔一划用正式笔体去书写,不容许苟且简略。像您这样的书札体,万万不可用。以前和现在很多人用行、草体书写经典,我绝不赞成。【书一】七二
译文:现在人们书写经典任意潦草。不是为了书写经典,而是就借着写经来练字,又想使自己的笔迹流传后世。这样写经也不能说一点儿利益没有。只能种下未来得度的因。而这过程中造下亵慢的罪过,并不是微不足道啊。【书一】七二
译文:庄闲女士所书写的《法华经》,笔法坚劲精秀,非常钦佩。然而写字的笔法,仍然有文人习气。对于流通法道似乎不太合适。如俗体、帖体、变体等则有从俗的弊端。又有执泥于古体的地方,如“魔”字写作“磨”,“悬”字作“县”,“玛瑙砗磲”四字写作“马脑车渠”,“阵”写作“陈”等,则有违当今汉字书写习惯的过失。如果你说必须依从古文来写,那么现在说实行的正楷字,那就都不能用了。那就要字字都必须更换。杨仁山居士破斥守旧派说:文字必须遵循时代,何必非按古文,如果必须按古文去写。那就先从“人”和“入”两个字改起吧。古文“人”字写作“入”,“入”字写作“人”。如“人”、“入”两个字不能改,那么其余的字又何必特别去改呢?并且古体字也不是苍颉当时所制的字,不知道改过多少回了,才成现在这种字体。你既然喜好古体,就应该把“虫文鸟书”当做正体字,我就不多嘴了,否则,你就是无事生事,劳而无功。生在现代却想走古代的道路。古圣先贤早有明训。如果你庄居士志在书写佛经来流通,应当扫除文人习气,字字要遵守现在的正规字体。凡是破体、俗体等一概不用。一笔一画都认认真真,为流通法用。【书一】八三
译者注:译者按:庄闲女士所书之法华,(即庄思之妹)其夫陆稼轩。
译文:如果对净土一法,不能死尽偷心,下定决心毕生修持。对于主敬存诚、克己复礼等不真实修持,还想用“不执著”一词,作为疏忽散慢放逸的护身符。那么这种人修学佛法得到的利益,就不是我这种下劣知见能知道的啦。其它的问题我的文钞中已经说得很详细了,这里就不重复了。读诵佛经,只有恭敬方能得益。若不恭敬,纵然能得点利益,也不过得点依文解义的小利益。而想得业消智朗,彻悟自心的殊胜利益,是断断不可能有这种侥幸的事。何况亵渎怠慢的罪过,真是说不能尽,不忍言说啊。这是世间所有人的通病,真令人为他们痛哭流涕,长长地叹息啊。【书一】七八
译文:礼佛仪式对于极忙的人,不便特别设立佛像供具,但只要用无比至诚恳切的心,口中称念佛号,顶礼佛足,务必至诚到好像诸佛菩萨就在面前才可以了。【书二】二二
译文:没有机缘能够礼拜舍利,也不能亲自到丛林中接受祖师大德们的教侮,又有什么缺憾呢?只要见到佛像时,作真佛想;看到佛经祖语时,就当是佛祖就在面前亲为自己宣讲。必恭必敬,没有懒惰懈怠,也无粗心大意。这就是整天见佛,整天在亲近诸佛、菩萨、祖师和善知识。舍利不能礼拜,丛林不能亲到,又有什么好遗憾的?【书二】二四
译文:我知道你邮递给我的是托壬年印制的白布。这事罪过极大,因为将拜垫上印上菩萨名号,已属亵渎至极了,何况用这种布当坐垫用呢。光绪二十年我在普陀山曾看到过这种印上佛菩萨名号的布,二十一年,我在阿育王寺又看到过,感觉很诧异。曾告知该寺舍利殿的殿主,他说这是宁波的当地风气。我很惭愧没有能力挽回这种恶劣风气。假如我做一个寺院的住持和尚,一定会到处声明这件事的罪过。让一切对佛法有信心的人,只得佛法的利益,不受轻慢的损害!【书二】三六
译文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释迦牟尼佛,所宣说的一切大乘显密诸经,全都是理论上依据真如本性,法道上符合究竟实相,经历过去,现在、未来三世而不能变动更改,所有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应该遵守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能使一切众生回归真如,恢复本性,是一切诸佛的导师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能够拔除众生的一切痛苦,能够给与众生究竟快乐,是一切众生的慈父。如果我们能够对佛经至诚恭敬,礼拜读诵,一心受持,那么自己和他人都能蒙受经典殊胜的利益,一切众生都能沐浴到佛陀的恩光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就像如意宝珠等无尽的宝藏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随众生心而变现一切境界,能够满足众生的全部愿望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讲的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三昧得三昧,求长寿得长寿,甚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。大涅槃是指如来究竟的果德。如果讨论如来出世的本来用心,以及这些经典所发挥的能力和作用,其实就是想让一切众生当下证得大涅槃。但是因为众生心志愿力狭隘低劣,以及他们的至诚心还没有发挥到极点,因此不能直接契入大涅槃的境界。所以佛陀随顺众生的行持和心意,来满足众生的愿望。假如有宿世根器深厚的人,受持读诵这些尊贵的经典,顿时明了自性,彻证万法唯心,破除烦恼迷惑而直接趋向无上菩提,圆满福德智慧而快速成就无上觉道。获得经典的全部利益,这样就能使释迦如来出世的本怀得以舒畅啊。这些尊贵的经典,就像雨水普遍滋润大地一样,小草和大树都能因此而茂密繁盛,欣欣向荣。大根的树木则高耸入云,遮蔽烈日,小根的花草也能成长一寸、增高一分。佛道原本就是唯一的真如,所得利益却随着众生的心量而有胜劣的差异。然而善根已经种植,那么佛果终究是可以成就的。众生就算不能马上获得巨大的利益,将来也必定会因曾经读诵经典,而得以了生脱死。就像听闻到涂毒鼓的声音,不论远近,所有的人都会丧失性命;又像吃了金刚沙,就算再少也决定不会被消化掉。先利用众生的欲望来吸引他们信受佛法,然后让他们证入佛陀的智慧,这就是受持佛经的利益啊【论】十四
译文:佛经说: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”如果不是宿世有佛缘,佛经的名字尚且听闻不到。更何况是受持读诵,修习因行而证得果地呢?然而释迦如来所说的教法,实际上都是根据众生本自具足的理体。在众生的心性之外,完全没有一法可得。但是,因为众生在迷惑中,不能够了知此理,于真如实相当中,虚幻地生起妄想执著。由此生起贪嗔痴,造下杀盗淫的恶业。迷失智慧而成为烦恼,将常住无生之法而幻化为生灭之法,经过尘点劫那么久远,也没有办法能返回自性。所幸遇到释迦如来所说的大乘显密诸经,才知道衣服里的明珠本来存在,佛性仍然存在。即使沦落他乡做贱民,也原本是大富长者唯一真正的儿子。人天等六道不是自己应住的地方;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才是我们本有的家乡。回想我们无始劫来,由于没有听闻到佛陀的教法,虽然我们原本具有清净的心性,却无缘无故,冤枉地遭受轮回的痛苦。真让我们足以痛哭流涕,悲痛的哭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,心肺痛裂,肝肠寸断了啊。佛陀的此恩此德,胜过天地和生身父母的恩德,又何止是百千万倍啊,纵使粉身碎骨,也不能报答佛陀恩德之万一。【论】十六
译文:当今僧俗二众,翻阅读诵佛教经典,没有丝毫诚意恭敬,种种亵渎轻慢的言行难以一一枚举。而且习惯和行为既然很久远,大家不详察,彼此相安无事。但是这种亵渎轻慢的现象不忍全部说明。他们视释迦如来的法语,如同破旧败坏的旧纸。权且不要说不知道法语要旨大意的人,完全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即使是能深入了知佛经真实义理的人,也只是口头三昧、装潢面门而已。如同饥饿的人说饮食,贫穷的人数他人的宝物。虽然有研究佛法的功德,可是绝对没有实证佛法的利益。更何况对佛法轻亵怠慢的罪过,何止是弥天大罪,而将来受苦的时间又何止穷劫。虽然读诵经典,修行佛法虽然是善因,却因亵渎反而招致痛苦的恶果。纵然能够作为将来得度的因缘,也难免多劫备受果报的痛苦。因为这个缘故,我怀着惨痛悲伤的心,放胆简略陈述一下浅陋的见解。希望众生能依循佛陀的教化而依教奉行,都能以至诚恭敬的心得到佛法的利益,没有因轻亵怠慢的缘故而受到伤害。【论】十六
译文:《金刚经》说:“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即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”又说:“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,即为是塔。皆应恭敬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”佛陀为什么令众生这么做呢?因为一切诸佛,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缘故。而且诸大乘经典当中,处处都教人恭敬经典,这样的教导不一一列举就足够多了。实在是因为诸大乘经典是诸佛之母,菩萨的导师,是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,是九法界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。就算是已经高证究竟佛果的佛陀,尚须恭敬佛法,就好像回报本源而慎终追远一样,不敢遗忘佛法的大恩大德。所以《涅槃经》说:“法是佛母,佛从法生。三世如来,皆供养法。”更何况博地凡夫,身口意全部被业力所缠,就好像长久被监禁在牢狱的重罪囚犯一样,没有办法逃出去。今天何等幸运承蒙宿世的善根,得以目睹佛经,就如同死囚遇到特赦文书一样,无比庆幸快乐。他必然会依此经典永久地辞别三界的轮回,永远出离生死痛苦的牢狱。亲自证得法报化三身,直接抵达涅槃的家乡。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从听闻佛经中获得的。怎么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见,心中不存恭敬畏惧,如同世俗儒者读诵诗文,任意妄行轻慢亵黩的事呢?【论】十六
译文:成就圣贤的道路,唯有“诚”和“明”这两方面。圣人与愚狂人的分别,在于一念心。圣人失去正知正觉就成为狂妄的人,狂妄的人克服邪念就能作圣人。我們严持操守便得圣贤之道,如果失去操守,放纵欲望就得不到。好比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因此有志修圣贤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力操持。不可稍萌生放纵任意的心。要知道“诚”这个字,是圣人和凡夫共同具备的真心。“明”这个字,是我们存心养性,不断反省观察,从凡夫到达圣贤的公认准则。然而,我们身为凡夫,在日常生活中,面对万缘境界现前,一不觉察清楚,內心难免生起种种违背道理,情绪痴烦及邪念妄想等。这种无明妄想既然生起来,那么真心就被禁锢遮盖了。而后凡所作所为都失去其中正的道理。如果不切实下一番苦功夫,克制欲望,将妄念彻底清除干净,就会使自己的情操志向越来越下劣,不知道会堕落到什么程度的深渊中。我们白白拥有超凡入圣的真心,却永远沉沦在愚痴下劣人的行列里,怎么不悲衰呢?然而成圣成贤不难,关键在于自己要恢复显明真心本性,想要恢复自己光明的真心本性,就必须从格除我们的私欲下手。假設人们的物欲不能极力格除,那么我们本有的真如本性,决定难以彻底显现出来。【序】十五
译文:如果请法的斋主,与作法的诸位法师,都能至诚恭敬到极点,那么做水陆法会的利益,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。就像春天又回到大地,草木都沐浴春风而生长。像皎洁的月亮挂在天上,千江万河中都会出现月影。所以说当这个人业消智朗,障尽福崇之时。其亡故的亲人都会生到清净的佛土,他的所愿所求没有不满愿的。并且能让他历劫的怨亲债主和法界含识,都沐浴到三宝的恩光,共同结下菩提缘种。如果斋主不虔诚,那么出钱打水陆的功德有限,而慢法的罪过无量无边。法会的僧众如果不虔诚,就将吹笙鸣笛当成诵经、敲锣打鼓作为礼拜。在三宝龙天降临之际,作这样的卤莽草率搪塞的行为。他们的罪恶就像高山耸立,福德的海洋就会干涸枯竭,活着罹受灾祸,死后贬降至恶道的人,何尝不是如此啊!【序】五八
译者按:橐音:tuó,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;龠音yuè,古代一种乐器,形状像笛。杵音chǔ,是棒的一种,因其两端粗,中间细;碓音duì,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