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念佛宝幢 立净土宗旨

E-mail 打印 PDF

建念佛宝幢 立净土宗旨

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印度,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,众佛子结集三藏十二部浩若烟海的圣典,正法弘传五百年。像法时期法流东土昌盛于华夏,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高僧贤达,均广设方便,方林立宗派,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,扬名于四海。唯净土一法统摄各宗,普应群机,自唐代已形成家家弥陀佛、户户观世音盛况,时至今日更应于世尊“末法人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得度生死”的教诲。碣石山水岩寺信受诸佛圣教,秉承祖师遗风,树莲宗之旨,弘念佛法门。

修学依据的教典:净土法门乃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于耆阇崛山说《无量寿经》;于王舍城说《观无量寿经》;于祇树给孤独园说《阿弥陀经》;开示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,及阿弥陀佛以大愿力创造极乐世界的因果,阐演九界圣凡念佛往生究竟解脱的法门。

西方净土的由来: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中说:“过去无量劫前有世自世王如来住世时,有一国王因闻佛法,发无上成佛的心愿,舍弃国土捐出王位,出家修道,名号叫法藏。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四十八条度生大愿,普度十方一切有情。这四十八愿的十八愿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十九愿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,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,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” 二十愿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,不果遂者,不取正觉。”

大乘经典中说净土者不胜枚举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导归极乐,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,所以列於三经之后,为净土第四经。

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:果然能够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那“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”。故续集四经后,为净土第五经。

《往生论》是佛灭度九百年后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。对于净土宗不可思议的事理、因果、性相,与佛境界的状态,和盘托出。从此论,可以窥见古印度纯正的净土教理。此《净土五经一论》即是净土宗行人的修学依据。

莲宗在中国,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的著作中,流通最广、最菁华的属《净土十要》和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令净土行人生信发愿的法宝有《净土圣贤录》。

西方极乐净土:净土是与我们生存的这个娑婆世界称为秽土者比较而说的。娑婆义为堪忍,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,虽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逼迫,仍安忍不求离苦得乐,所以称堪忍。西方世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称极乐。西方极乐世界,国土清净平坦,气候温和适中,万物光丽,宫殿庄严,六时雨花,宝莲充满,宝树发音,化鸟演法,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,而极乐世界的众生,身相端严,寿命无限,具六神通,常住正定,具智慧辩才,得无生忍,道心不退,不堕恶道,所以称为极乐净土。

阿弥陀佛名号的由来:据《阿弥陀佛经》上说:“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。”又说:“彼佛寿命,及其人民,无量无边阿僧祗劫,故名阿弥陀。”这就是说,阿弥陀身上的光明,无有限量,能照耀至无边的世界。不论任何事物,如山崖峭壁,均不能遮障阻碍其光明;阿弥陀的寿命及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,皆无量无边,极其长久而无法计算。所以“阿弥陀佛”义译为“无量光”、“无量寿”。

释迦世尊在《观无量寿经》中曾说:“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。”这三福是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修此三福,为三世诸佛淨业正因。更加深信切愿,持名念佛,是必定能够往生的。

藕益大师说: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,全凭持名之深浅。”假如一个学佛的人,虽然相信有西方极乐净土,但却违佛的本意只希求人天福报,或希求生其他佛土,这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。所以信虽是信,但无愿力也不能往生。必须起信发愿,以此愿力为往生的资粮,弥陀愿接引,行人愿往生,两愿俱全,能感自力与所感佛力兼备,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。

净土法门,是以信、愿、行三者为修持的条件。行持方法却有种种的不同,如持名、观想、观像、实相等,都能往生净土,而其中收机最广,下手最易的,首推持名一法。

持名者,即是持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洪名,发之于心,出之于口,入之于耳,心口合一,念念不忘的念下去。

每日课诵都有发愿,发愿前有发愿的仪式,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礼拜后,跪在佛前发愿,并恭读发愿文。经过佛前发愿,这一愿力佛菩萨悉知悉见,就等于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前备了案。

东晉慧远大师,在庐山东林寺,与大德居士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,共结莲社,六时念佛,专倡净土法门。远公居庐山三十年,足不出山,倡励圣教,后世尊为莲宗初祖。继而有:善导大师、承远大师 法照大师 少康大师 永明大师 、省常大师、 莲池大师 、藕益大师 、行策大师 、省庵大师 、彻悟大师, 合称莲宗十二祖,近代恭推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为莲宗第十三祖。

早晚课是道场中出家人每日必修的功课。清晨,当还在夜色朦胧的时候,水岩寺已在他们短促而脆紧的板击中,唤醒了一天的修行!那沉雄的钟鼓声,僧众师父们的威仪和庄重,伴着梵呗的悠扬,嘹亮高亢的唱诵,蕴含行者的无尽大悲,虔诚为这个世界的苦难众生而共同祈福。每当夜幕浸染着天地,晚课诵经声再次响起,含着一种灵韵,伴着一种清伶,为十方善男信女超荐拔济三代宗亲,六亲眷属和怨家债主,唤醒着世人迷梦中淡忘了的孝悌传家,慎终追远,冤亲平等,民德归厚,彰显着佛陀那穿越时空的清净与慈悲!流溢着佛法的浩伟与神圣。

一日三餐过后,师父们三时集体在三圣殿念佛,朗朗清雅的佛号、潺潺如流的木鱼声,配着那不经意间的引磬,在悄诉着人生中,那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洒脱和安然。这里少有物欲的束缚、没有太多奢求的烦恼,只有勤修内心的宁静与自在。

夜渐入深,僧侣们唱诵的钟偈飘荡在空旷的漫漫天地间,风雨雷电的鼓点注入激荡在夜空的深处,水岩寺随着钟鼓声的悄然,也步入了安眠。不经意间,微弱的灯光似乎还在延续着深夜的修行与承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