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印光法师嘉言录》白话译——释普通疑惑(一)论理事、心性、悟证、宗教

E-mail 打印 PDF

 

论理事
译文:世出世间的真理,不超出“心性”二个字。世出世间的事相,不超出“因果”二个字。众生沉迷九法界,如来证得一佛乘,对于心性丝毫没有增减。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差异,受苦受乐天地悬殊的原因。是由于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,导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别罢了。阐扬佛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只谈真理心性,那么中下根的众生不能受益。专说因果报应的事相,那么上根的人每每厌倦听闻。(中略)然而因果与心性,分离就会两败俱伤,合修就相互增美。所以彻悟祖师说:“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于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,终必大明乎心性。这是道理行事势所必然如此的。”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。禅宗教下诸多法门,只依仗自力,契悟实相尚且困难,何况了生脱死?唯有仰依仗佛力的净土法门,只要行人具备真信切愿,纵然是五逆十恶的人,也可以永出六道轮回,高预莲池海会。这个不可思议的最上乘法,适宜理性与事相并谈,告诫与劝导齐施。【书一】七
译文:必须知道净土法门具有四法界。所有的事相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。读经后而修持的人,千万不可以执着义理而废除事相。倘若一生执着的心,那么事理两方面都会丧失。如同一个人知道意根最殊胜,但是如果废弃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那么意根也没有立足之地了。唯有即事相来显明义理,由义理来融合事相,方才没有过失。所谓净土的要旨,全体事相就是理体。理事圆融,就契合本体。早知道悟开师已经吃饱了国王的膳食(博学多闻),而我还急切地向你献上野地的芹菜(建议浅陋),不过是想表达穷子(我)思归弥陀家乡的一点微薄的心意,又想要洗涮过去诽谤佛法的罪过啊!【书一】四
译者按:【献芹】参考:【芹献】《列子?杨朱》:“昔人有美戎菽、甘枲茎芹萍子者,对乡豪称之。乡豪取而甞之,蜇于口,惨于腹。众哂而怨之,其人大惭。”后因以“芹献”为礼品菲薄的谦词。
译文:现在的聪明人虽然学习佛法,因为没有亲近具法眼的善知识,大都专重理性,废弃事修及与因果等事相。既然废弃事修因果,理性也就一并失去了。所以每每有一些才华的高人,说出话能震惊鬼神,考察他的行为,却与市井无知无识的人没有什么差别,其病根都是由于废弃事修、因果所导致的。使上根利智的人徒劳地为他生怜愍心,令下劣愚蠢的人学他的样子胆大妄为。所谓以身谤法,罪过无量。【书一】十三
译文:懂得道理并不难,按道理真实修行就很难了。世界上有一帮喜欢窃取虚名的人,听闻到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”,或者由阅读教典参悟禅宗,悟到这种道理。就说:“我和佛相同,若修若证没有实际用途。”于是就在一切境缘中放纵自己的心意。错误地认为:“六尘即觉,贪瞋痴即戒定慧,哪里用得着制心摄身,作茧自缚呢?”这种见解最为下劣。叫作执理废事,拨无因果。如同画饼充饥,陵空造空中楼阁,自误误人,能不罪大恶极吗?以求证道的善因而招感三途的恶果。三世诸佛将他们称为可怜悯的人啊。【书一】六五
译文:现今的人多半崇尚空谈,不务实践。劝人修习净业,应当理事并进,而更要以事持作为修持净土的良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明理的人,全体的事修即在理中。终日事持也就是终日理持。如果理体与事相不能透彻明了,一听到理持,便觉这种义理深妙。又迎合了自己懒惰懈怠的习气,及害怕劳烦持念的凡情,于是就执理废事。既然事修被废除了,理也只能成为了空谈。【书一】八十
译文:注重事修的人,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,只是还未通达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的道理,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,如子忆母没有一刻遗忘,这是不懂理性,但能依事修持的人。注重理修的人,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,是我心造。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,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,理性才能显露,故名为“造”。心具即理体,心造即事修。心具指是心是佛;心造指是心作佛。是心作佛,即称性起修;是心是佛,即全修在性。修德有功,性德才显。悟理之后,仍不废事修,才为真修,否则便堕落于“执理废事”的狂妄知见中了。所以说:“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,为系心之境,让人时刻不要忘记。”此种解法千古未有,而实为契理契机,理事圆融。如果不是法身大士,谁能达到这种境界?因为注重事修的人,纵然未能悟理,而事修难道怎能超出于理外?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,自心未能圆悟理体,一旦圆悟,则即事是理。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修中吗?理不离事,事不离理,事理无二,如人的身心合一,二者同时运用,绝时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。通达事理的人想要不融合事理也是不可能的。只有那些狂妄知见,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。【书二】三四
译文:众生的真心周遍法界,亘古不变,如虚空一样。我们由于迷惑污染,起了种种的执著,譬如虚空,有物障蔽,就变得不周遍、不永恒了。然而,不周遍,不永恒,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,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,就从此变得不周遍,不永恒了吗?所以,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,是一模一样,没有一点差异。之所以有差异,是凡夫迷惑污染所导致的罢了,并非心体原本有什么改变。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,则阿弥陀佛是我心本具。既然是我心本具,就应当常念。既然能常念就能感应道交。修德有功,性德才能显露,事理圆融,众生与佛不二啊。所以说:“以我具佛的心,念我心具的佛。哪有我心具的佛,不应我具佛的心呢?”【书二】三四
译文:禅宗所阐述的理论专指自性理体,并非针对事相修持。为什么要如此?就是想让人们首先认识到我们自性理体,此体不涉及因果、修证、凡圣、生佛而本自具足。然后依止自性理体,发起本有智慧来修因证果,超凡入圣,做种种度众生而成就佛道的事业。【论】三
译文:严格地说,佛法的大体不出真俗二谛。就真谛而言,则离一切相、一法不立,所谓在真实本际的理地,不能蒙受一微尘。就俗谛而言,则没有一法不是完备的,所谓在佛事门中,不舍弃任何一法。在教下则真谛与俗谛同时阐述,然而大多是就俗谛而言。在宗门则是即于世俗法当中来说真谛,而大多是扫除世俗之相。必须知道真谛与俗谛同时具足于一体当中,并非是两个不同之物。就好像一个广大圆满的清净宝镜,其虚通光明洞澈一切万事万物,而自身却了无一物。然而虽然了无一物,而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,汉人来则现汉人,森罗万象全部一起来,则一切万物俱时显现。虽然说一切万相全部同时显现,而大圆宝镜的自身仍然是了无一物;虽然宝镜自身是了无一物,并不妨碍万相全部同时显现。宗门便是在那个一切万相同时显现之处,专门说明其本体了无一物;教下则是在那个了无一物之处,详细谈论所显万相的因缘事理。所以宗门是在事相修行当中来说明本有理体,而不舍弃事相的修行;教下则是在本有的理性当中谈论事相修行,最后仍还归于本有的理性。这正是所谓的称合本性起而修行,全部的修行具足在本有理性中。本性不变而随顺于事缘,随顺事缘而本性不变,事相和理体两者兼得,宗门和教下彼此不二啊。【论】十一
译文:来信所说的念佛三昧,说起来似乎容易,要想证得实在很难,只管收摄心念恳切念佛,久而久之应当自然能够证得。即使不能证得,有真信、切愿、摄心念佛的功德,临终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。事一心不乱,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分析,尚且不是现在的修行人能够证得的,何况理一心不乱呢?因为断尽见思二惑,才叫做事一心不乱。破除无明烦恼,证得诸法之真实体性,才能得理一心不乱。如果是内秘菩萨行,而外现凡夫相的修行人,那么证得事一心或理一心,固然不难。如果确实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,事一心尚且不能得证,何况理一心呢?应当详细看我与永嘉某居士一封很长的信就明白了。至于觉悟无生理体之后,必须还要保护维持,消除存残余留的习气,这个到时候自然知道,何必预先问人,就像各人喝水一样,是凉是热自己心里清楚。否则纵然喝水的人说得十分明白,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。居士把悟无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,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护护持,以致使习气又会复发,而导致得到后又失去,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。要知道,真正证得无生忍,实在是非比寻常,是破除无明证得法性的人,最低也是圆教菩萨,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,谈何容易。请你依照我的《文钞》而真修实行,等到了解净土法门的所以然,以及信愿行的意志,都能不被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所动摇,此后如果有多余的能力,不妨再专研各大乘经论,来开启智慧,以此作为宏扬净土法门的依据。能够这样去做,虽然是凡夫,也同样可以随着有缘人的根机弘法利生,行菩萨道。暂且不要好高骛远,或者恐怕对于事和理不能明了,便难免会招感魔事。永嘉某居士长信,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,他的病和你的病,名目虽然不同,性质其实是一样的,印光固然不想多说,请在给他的信中细心领会。要知道,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,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,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。未悟无生的人,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,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、控制,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、惦念。而已经悟无生的人,境界虽然有生灭,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,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,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,镜子对它毫无粘留,物体映现过之后,镜子中也毫无痕迹。已悟无生的人,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,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,绝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留恋。然而,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,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、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,来慈悲地救度众生;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、法律规约,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,必须一一认真实行,虽然丧失生命,也不会有所逾越。千万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,就把修持自利利他、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,全部都废除了,如果心中存有这样的知见,心就入了深深执着拨无因果、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中。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,从此拨无因果,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,乃至成就了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,破坏佛法,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。这里边道理、关系相当深,我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。【书一】九七
译文:如果就实际理体来讲,则凡夫、圣人、众生、佛陀、因果、修证等,都了不可得。如果依据修持的法门来说,那么如来上成佛道,众生下堕阿鼻,都不出因果的法则之外。明理性而不废事修,才算是正知正见。执理性而废弃事修,则成邪知邪见。差之毫厘,往生佛土还是下堕地狱立刻就能判定。【记】十八
论心性
译文:真如本心,即寂即照,不生不灭,无比空阔灵通,圆融活波,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的本源。凡夫虽在昏迷颠倒,具足烦恼惑业的境界,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,没有一点差异。所以说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但是,诸佛最后究竟证得自性,所以功德、力用,彻底显露;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,反将自性的这种功德、力用,在六尘境中起贪、嗔、痴烦恼,造杀、盗、淫等罪。因惑造业,因业感苦,惑、业、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,因因果果相续不断。经历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,长受轮回。即使想要出离也无可奈何。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,不但不能受用,反而会被它撞伤。心被迷惑,追逐外境,背离了觉性,迷失在红尘里,也是这样。如来怜悯众生,为说妙法,让众生返妄归真,恢复本有的心性。刚开始时,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,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。正如风平浪静,日出冰融,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。波浪、冰与水,本来就非二物。在波浪没有平静、冰没有融解之前,与波浪平静、冰融解之后比较,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,但是前后的相状与力用却完全不同。这就是“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”的道理啊!若只是依靠性德,不从事修德,则尽未来际,只能永远作徒劳地具备佛性、却无所依靠的众生罢了。所以《般若心经》说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五蕴,全体即是真如妙心,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,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。既迷执于妄相,真性就看不见了,真性迷失了,各种痛苦都来了。如同风一吹动,整个水面成了波浪,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。以甚深般若照见,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,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。如风息日暖,再回到水的本体。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,都由妄情所现;若离妄情,则当体全空。因此四大全属假相,六根都可互用,所以菩萨不起灭定,变现出各种威仪。眼根作耳根佛事,耳根作眼根佛事;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;水不能沾湿,火不能烧烤,虚空中随意来往。境无自性,都随心转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说:“若有一人,发真归元,十方虚空,悉皆消须。”这正是“照见五蕴皆空”的实效呀!“发真归元”的“归”字,是归投、归还,也是返照回光,复本心性的意思。然而,要回光返照、复本心性,非先归心三宝,依教奉行不可。既能归心三宝,依教奉行,自然可以复本心源,完全证得佛性。既然复本心源,完全证得佛性,才知自心至宝,在迷不减,在悟不增,只是因为随顺法性则得受用,违反法性反受损伤,而受利益或受损害,有如天渊般迥然不同。【跋】一
译文: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,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。两者的心性本体平等一如,无二无别。但两者的苦乐与受用却有天地悬殊的差别,这是由于称性顺修德,或是背性逆造业所导致的。这个道理很深,不容易宣说。要不费口舌,只好用比喻来说明。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,彻证性德的。譬如大圆宝镜,它本来是铜做的,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,所以日日楷磨,用功不止,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。高台直立,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。大到天地,小到尘毛,森罗万象,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。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,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。诸佛的心,也是这样。断尽烦恼惑业,圆彰智慧德相。尽未来际,安住于寂光净土,常享法乐,普度九界,出离于生死轮回,同证涅槃。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,毫无修德,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,不但毫无光明,连铜体也生锈遮住,不再显露。众生的心也是这样。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,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,则从此不肯废弃,天天揩磨。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,然后则渐发光明,倘使能够极力尽磨,则一旦尘垢干净,自然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,照天照地。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,并非是从外面来的,也并非是由于楷磨才有的。然而不磨,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。众生要想“背尘合觉,返妄归真”也是这样。渐渐断除烦惑,渐渐增加智慧,等到功德圆满时,已是断无可断,证无可证,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神通智慧,功德相好,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。虽然如此,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,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。如果只是放任性德蒙尘,不去事修显德,那么尽未来际,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,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!【杂著】四
译文: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。但是佛与众生,心行受用,绝不相同,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佛是背尘合觉,众生是背觉合尘,佛性虽同,迷悟完全不同,所以致使苦乐与升沉有着天渊悬殊的差别。如果详细考察“三因佛性”的含义,那么没有疑惑不被破解,没有人不想要修行了。“三因佛性”指正因、了因和缘因。第一、正因佛性,就是我们即心本来具有的妙性,诸佛所证真常的法身。它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处生死而不染污,居涅槃而不纯净。众生彻底违背,诸佛究竟圆证,迷证虽异,性常平等。第二、了因佛性,即正因佛性所产生的正智。或得善知识指点,或读经教,得闻“正因佛性”的义理,因而得到明了觉悟。以前由于一念无明,障蔽心源,不知道六尘境界当体本空,以为是实有的境界,以致起贪嗔痴等烦惑,造杀盗淫等罪。由惑造业,因业受苦。反而让“正因佛性”成为起惑造业、受苦的根本。这样开悟之后,就想要反妄归真,希望恢复本性。第三、缘因佛性,缘即助缘。既然能够明了觉悟,就必须修习种种善法,以便消除惑业,增长福慧,一定要彻底亲证到所悟的本具之理,才肯罢休。请让我用比喻来说明。正因佛性,如矿中金,如木中火,如镜中光,如谷中芽,虽然原本就存在,但是你不知道,或者是知道了,又不去开发,金矿得不到冶炼,可点火的木材没有燃烧,有光的镜子不曾磨擦,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种和雨水等缘,则矿中的金、木中的火、镜中的光、谷中的芽,永无发生作用的日子。因此要知道,虽然有“正因”,若无“缘因”、“了因”,也得不到受用!这就是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而立即想度尽众生的原因;众生因为不明了觉悟,不肯修习善法,以致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,无法出离。我佛如来于是广设方便,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,给予相应的启迪,希望众生返妄归真,背尘合觉。【杂著】十五
译文: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,岂不痛哉!”我以为不知道生死的原由,痛切又有什么用呢?要知道一切众生随业流转,在六道中受生。生不知道从哪里来,死不知道向哪里去。根据自己的罪报或福业,或升或降,辗转于轮回之中,没有休止的时候。如来怜悯众生,开释了由迷惑而造业,因造业而受苦的因缘法。以及常乐我净,寂照圆融的本体。令众生明白,因为无明才会有这个身体,这个身体完全是幻妄的。不但四大(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:地,水,火,风)不是真实的,就是五蕴(色,受,想,行,识)也都是空。知道蕴空,则真如法性,实相妙理,就彻底显现出来了。【记】十五
译文:体用随缘,所以有四圣六凡,苦乐升沉的不同。而缘有染缘净缘,众生必定会跟随其中之一。随染缘就起惑造业,轮回六道,随净缘就断惑证真,常住涅槃。由于惑业有轻有重,所以有人天善道,以及阿修罗这样善恶夹杂之道,和畜生饿鬼地狱这样的三恶道。而由惑起惑,由业造业,或善或恶,没有定相。致使所受生的地方,辗转迁移。象轮子那样没有端点,忽上忽下。因为既然有烦恼迷惑,就会被业束缚住,随业受生,不能自主。由于断惑证真的程度有浅有深,所以,断见思烦恼的人,证声闻果。侵习气的人,证缘觉果。破无明的人,证菩萨果。如果无明完全断尽,福慧圆满,修德功夫到了极处,性德全部彰显出来,就证佛果。证佛果的人,也不过是彻底究竟地证得、他在凡夫地上本来就具有的、心性功德力用,亲自得到全体的受用而已,其实跟起初相比,心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。声闻缘觉菩萨,虽然所证的高下不同,然而都没能全体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。而一切凡夫,反而承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力量,在六尘境界中,起贪嗔痴烦恼,造杀盗淫恶业,以至于堕入三恶道受苦,永劫沉沦的众生,比比皆是,多么可悲哀啊!【序】十
译文:前之无始,后之无终,包太虚而无外,入微尘而无内,清净光洁,湛寂常恒,无生无灭,离相离名,在有非有,居空不空者,这是真性。至于揽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形成的身体,乃是筋骨血肉的聚集物。方生即灭,才荣便悴。众骨支撑,如同以木料做房屋。外面用一层薄皮包裹着,就好像用泥土糊墙壁。里面都是些屎尿脓血,外面生出垢汗发毛。蛆虫蚤虱星罗棋布。假名为人,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呢?而且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些没有的家具,奔驰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荆棘丛林中。从中起贪、瞋、痴的无明烦恼,灭戒、定、慧的正智。五蕴本空,谁肯回光返照一照啊?六尘无自性,人们都认作真实。使得万苦俱集,将纯一灵性永远蒙昧的东西,就是这个幻身和妄心啊。《圆觉经》说:“一切众生,种种颠倒,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啊。【序】三九
论悟证
译文:自古的高僧,或者是古佛再来,或者是菩萨示现。然而通常都是以凡夫自居。断然没有说我是佛,是菩萨的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我灭度以后,令各位大菩萨及阿罗汉,运用各种身份,生在末法当中,示现种种样子,化度一切轮转六道的众生。”“始终不会自己向人说:我是真正的菩萨,我是真正的阿罗汉。泄漏佛的密旨因由,轻浮地告诉初发心学人。只有当他临命终时,暗有遗嘱的例外。”而智者大师,实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。到了临终时,有弟子问他所证的位次。大师回答说:“我不引领众人修行,必定清净六根。损害自己,利益他人,只证到五品位罢了!”这是仍以凡夫自居啊!五品就是圆教的观行位。悟解与佛同等,圆伏五住烦恼,而见惑还没能断。智者大师临终,尚且不显露本地风光。用意想要后学人励志精修,不致于得少为足,以及造下以凡滥圣的罪业啊!当今的魔子徒孙,妄称自己得道,是坏乱佛法,疑误众生的大妄语人。这个大妄语的罪恶,超过五逆十恶百千万倍。师父徒弟,将永堕阿鼻地狱,经过佛刹微尘数劫,常时间受极重的苦,不能出离。何苦为一时的虚名与浮利,承受长劫的惨罚酷刑呢?名利二字迷惑人,竟到了如此地步!【书一】三三
译文:念佛阅读经典,悟到我法二空之理,证得实相法,这是约省悟修持,显示现因后果。不要笼统自信,认为现生就能如此(证实相法)。这一生就能证得实相的,不是没有这样的人。恐怕你们没有这样的善根。如果不详细陈述其中的缘由,或者导致狂妄地希望证得圣果,那么志向很高而行持不够。久而久之,必然导致丧心病狂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求升反坠,弄巧成拙。追究这个结果,难免永沦恶趣。不但埋没自己性灵,实在是辜负佛恩。我法二空的理,只是说到悟解的话,那么利根的凡夫就能够悟解。如圆教名字位中人,虽然五住烦恼,丝毫没有伏住断除,而他所悟解的与佛没有差别。(五住:见惑为一住,思惑为三住,此二住在三界之内。尘沙惑、无明惑共为一住,此二住在三界外。)如果约禅宗说,就名为大彻大悟。如果约教下说,就名为大开圆解。大彻大悟,与大开圆解,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。例如庞居士听到马祖说:“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”,当下就顿然亡断玄思意解(妄想分别)。大慧宗杲禅师听到圆悟禅师说:“熏风自南来,殿阁生微凉”,也是如此豁然大悟。智者大师诵《法华经》,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,“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”时。豁然大悟,寂尔入定。亲自见到佛陀当年的灵山法会,俨然未散。能这样开悟,才可名为大彻大悟,大开圆解。如果说到证实相法,这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。南岳慧思大师,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恩师。有大智慧,有大神通。临终有人问他所证果位,他说:我最初志向,是期望证铜轮位,(即十住位,破无明,证实相,初入实报庄严土,分证常寂光土。初住位,就能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中,示现作佛,教化众生,二住位,能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作佛,三住位,就是一万个世界作佛,每一位增长的数目是十倍,这哪里是轻易能做到的事呢?)但因为领众太早,只证到铁轮位而已。(铁轮位,就是第十信位,初信断见惑,七信断思惑,八、九、十信破尘沙,伏无明。南岳慧思大师示现居在第十信位,还没证得实相法。如果破一品无明,就证入初住位,方才可以说,证得实相法。)智者大师,是释迦佛的化身。临终有人问:不知大师证入什么位次?大师回答说:我不领众,必净六根。(就是十信位,获六根清净,如《法华经》法师功德品所明。)损己利人,但登五品。(五品:就是观行位,圆伏五住烦恼,见惑还没有断除。)蕅益大师临终偈颂说:名字位中真佛眼,未知毕竟付何人。(名字位人:圆悟藏性,与佛同等,而见思惑,尚且没能伏住,何况说到断除呢?末法之世大彻大悟的人,大多是这种身分。五祖寺的师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,草堂寺清印禅师转世作曾公亮,这还是好的。其次,海印信禅师转世为朱防御的女儿。又其次,雁荡山僧人转世为秦桧。实在因为实相真理虽然顿悟了,而见思惑没能伏住断除,一经再次投生,或者导致迷失啊!藏性:就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,是实相的异名。)蕅益大师示居在名字位,智者大师示居在五品位,慧思大师示居在十信位。虽然三位大师的本地风光,都不可测度。而他们所示现的名字、观行、相似三位,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得,后学之人实难超越。实在是恐怕后人,未证谓证,所以三位大师以身说法,令我们自知惭愧,不敢狂妄比拟罢了。三位大师最后示现所证果位的恩德,粉骨碎身,不能报答。你自己想想,自己果然能够超越这三位祖师吗?如果说:念佛阅经,培植善根,往生西方之后,常侍阿弥陀佛,高预莲池海会,随我们功行的浅深,迟早必定证得实相。这是必定没有疑问的话,而一切往生的人最终都共同证实相,究竟圆满。【书一】四五
译文:开悟的人,对宇宙和人生的真相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如开门见山,拨云见月;又如明眼的人,亲眼见到回归本性的路;也如贫困很久的人,忽然开启宝藏。已证实相的人,则如就路还家,停步安坐。又如持此宝藏,随意受用。开悟后,则发大心的凡夫,他的理悟能与佛相同。但对于证果,则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。知道了这个“悟”与“证”的含义,自然不会产生未证却说自己已证的傲慢心,也不生退却的心,而求生净土的心,是万头牛也难以挽回的。【书一】四九
译文:智者大师,世传是释迦化身,他修行所证到的境界,谁能知道呢?然而佛为众生现身作则,所以自居凡夫位。他说“我不领众,必净六根”这句话,是用来以自己证量警诫后人,乃是现身说法啊。因为大师发心之初,就立志希望断惑证真,直登地、等(地,十地;等,等觉)的果位。因为自己弘法利生,荒废了自己的禅定工夫,所以只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已。所以他说:“损己利人,但登五品。”五品,即随喜、读诵、讲说、兼行六度、正行六度五种。圆五品位,圆悟藏性(藏性,即实相妙理。在缠名如来藏,出缠名净法身。缠,即无明。未断,故名在缠)。与佛所悟,一模一样。圆伏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烦恼,而见惑尚未能断。若断见惑,即证初信。等到证得七信,那么思惑烦恼断尽,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的实证,所以名六根清净位。又于一一根之中,都具有其他六根的功德,作六根佛事,也叫六根互用,如《法华经?法师功德品》中所说。南岳禅师即示居此位。此等位次的人,不但有大智慧,而且有大神通。他的神通不是小乘阿罗汉所能比的。所以南岳禅师生前死后,都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,让看到的人或听到的人,都发起对佛法的信心。南岳禅师、智者大师,都是法身大士,他们所真实证得的地位,谁有可能猜测到有多深呢?这不过是想勉励后人专精学道,而曲折引领啊。哪里是说他们真是只证到十信相似位、五品观行位啊?我们这些博地凡夫,哪能和他们相比。我们只好粗略地守持重戒,一心念佛,兼带修习世间善法,以为助行。依永明大师、莲池大师的方法去实行,那就无往不利了。【书一】四九
译文:佛法各宗派的修持,必到行起而解绝,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。不只是净宗修观想念佛是这样。宗家用一句无义味的话头,放到心中,当作本命元辰。不计时日,常常参叩。待到身心世界浑然不知,才能大彻大悟。这不是行起解绝吗?六祖慧能大师说:“但看《金刚经》即能明心见性。”不是行起解绝吗?愚痴的我认为“起”这一个字,意思应该做“极”讲。只有当一个人用心力到极致,所以才导致能所双忘,一心彻露。行持如果没有到极处,虽然也能观念,则有能有所。全是凡情用事,全是知见分别,全是知解,哪里能得真实利益?只有用力到了极处,则能所、情见消灭,本有真心发现。因此古代将极力用功的人称作“死木头人”,使后来的道风辉映古今,其利益皆在“极”这一个字啊。【书一】八十
译文:善于获得利益的人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得到利益;甘心受损失的人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蒙受损失。当今世人每每以世智辨聪的天资,研究佛学。稍微知道一点佛经的义理,便认为亲自证得果位了。从此自我抬高,看不起古今大德。先不要说现今在世的弘法大德,不放在自己眼里,就是千百年来的历代高僧,其中大多属古佛再来,或法身菩萨示现的人。他也认为是庸俗之辈,不足作为效法。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。听他说的话,高出九天之上。观察他的心,低劣到九地之下。这种习气污染,应该痛切革除。否则,就如同将醍醐贮存在毒器中,便能杀人。如果能念念返究自心,不但如来所说诸法,就能得到利益。即便是石头碌砖,灯笼露柱这些无情之物,以及大地上所有种种形色音声,无非在演说第一义谛实相妙理。那些自认为古今第一的高人哪里梦到过这个境界呢?希望你能谛信并且勤勉修行。
【书一】八三
译文:你信中所说亲戚梦境的事情非常希奇,可以说他宿世有非常好的善根。然而也必须兢兢业业修持自身,才不辜负做了这样的一个梦。假如以凡夫的知见,狂妄地认为我已经蒙受三宝的加被,已经入圣流了,从此生大我慢心,没有得道说得道了,没有证得果位说证得了,就是由善因而招恶果。末世的人心智下劣,往往容易受这种病。《楞严经》所说“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;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”就是这个意思啊。请他勤勉地修持净土法门,那么将来决定获得大利益啊。【书二】二
译文: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,念到极处,也能明心见性,并非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。从前,被称为“明教大师”的嵩禅师,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,后来对于世间的经书,都能不读而知,应当看《净土十要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,就可以知道念佛的微妙。而我在《文钞》中反复提到这些。你认为念佛对现世没有利益,不但没有深刻体会净宗诸经论的道理,读我的《文钞》也属走马观灯一般,不能详细深究其中的道理啊。【书二】二九
译文:常寂光净土,虽然说当处即是,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断德究竟,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法身的人,便不能够究竟彻底而亲身得到受用。圆教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菩萨等四十一个阶位,尚且还只是分证而已。如果你能够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的法身,那么你不妨说当处便是常寂光净土。如若不然,那么就是说食不饱,数他人家宝,最终不免饥寒而死啊。【论】三
论宗教
译文:末法时期的讲经人,往往喜欢谈论禅宗,使听讲的人,多数随着言语所转。我认为禅家的机语,绝无义味。只是就着来学者的根机,指归向上。只适合参究,哪里能讲说呢?如果这样讲经,只有超格的菩萨,能从其中得真实利益。其他中下流的根器,全部受病。对于宗门的机锋转语,不知道着力参究,妄想以自己的意思胡乱猜疑。对于教下来讲则是实理实事,但是由于不是自己的境界,便认为机锋转语,用作比喻表法。这种以宗破教,以教破宗的现象,是现今最厉害的流弊。【书二】十九
译文:到了六祖在曹溪弘法后,禅道兴盛起来。不立文字这样的说法广泛传播。解路逐渐开启,悟门逐日闭塞。所以南岳,青原诸位祖师,都用打机锋的方式来接引弟子。使佛祖现成的语言,没法回答他们的问题。不是真透彻明了,就没法测度他们的话。以此来检验,是金子还是粗铁一下子就辨别出来。美玉和石头永远分开,没法造假冒充,用来维护法道。这是机锋转语的由来。从此以后,这种方法日渐兴盛,有见识的人纷纷宏扬,惟恐自己用的与别人一样,变成俗套,贻误了参学的人,败坏了宗门的风气。因此,机锋越来越峻,变化莫测,令人无法琢磨。所以有呵佛骂祖,斥责经教,拔除净土的言词(对这些事情,南岳慧思大师两句话,就说尽了:“超群出众太虚玄,指物传心人不会。”将假名认做实法,罪如同五逆。)因为这样的机锋转语,剿灭人的情执知见,闭塞人们喜欢分析说明的理路。根基成熟的人听了,当下找到归途,彻底开悟,直向上达真如本性。根基还没成熟的人,根据这些机锋,努力参究,必定到大彻大悟方才停止。因为当时善知识众多,人的根基还很通利,教理明白,生死心切,纵使没能马上了悟,也必定不会生下劣心,将转语认为真实法。【论】九
译文:现在的人大多数是儒家的书读得少,不明白世理。没有研究教乘,不了解佛法。才刚刚发心,就进入了宗门。那些知识,只为了支持门庭,也学着古人的举手投足,不去管对法道弘传的利益或危害。那些学习的弟子,对所参话头升不起真实的疑情,个个将话头认作真实法。或者将当今世人的一些言谈举止,或者是古人的事迹言论中,用自己的知见推测出一翻道理,总离不开文字的字面意思,便自己说彻底开悟,参学的事情就结束了。即刻处在知识的位置上,开导后来的初学人,守一个诺大的门庭,恐怕人家说自己不是通家,因此又讲经又说禅,想要以宗门教理都通达来自居。谈论宗门的时候,那些古代大德们引导人参究向上一着的机锋,竟然被说成了解释和开导的话;讲教呢,那些如来修因克果的真实道理,反被说成是比喻的言辞。结果是用教下破斥宗门,又用宗门破斥教下。象一个盲人引领着更多的盲人,互相拉扯着走入了火坑。致使后辈学人不能听闻古圣人的芳规,只效仿了些轻视佛法,凌辱祖师,排斥因缘,拨无果报的教言谬行而已。【论】九
译文:教下,则上中下三根得到普遍加被,无论利根钝根全部都收摄其中,犹如圣君帝王公开的诏示,天下万国都钦敬尊崇。无论是智慧愚痴、贤与不贤的人民,都令他们知晓明了,皆必须遵守奉行。如果有不遵守的人,则处以极刑;如果有人不遵守佛陀的教法,便会堕落到三途恶道受苦。宗门,则唯独教化上等根机的人,不收摄中下根机的人。好像将军的秘密指令,唯有军营内的人才能够了知,军营外的人,任凭他的智慧像“生而知之”的高人,也没有办法能够知晓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,才能够使我全军去消灭叛贼盗匪,使天下太平。军中的密令如果一旦泄露,则我方三军倾刻间便被覆灭;祖师的心印一旦泄露,则五宗立刻丧失消亡。因此,宗门学人在尚未开悟前,只允许参究话头,不准翻阅禅宗的语录书籍。实在是恐怕初学的人错会祖师的意思,将自己的迷妄当作开悟,以虚假的分别知见混乱了真实的智慧,这样做就被称作“泄露”,对法身慧命的危害甚为巨大。【论】十
译文:回归本元则无二无别,而导归的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非常多。宗门的方便善巧,超出常规,所用的语言指示,似乎扫荡一切法。不能得知言外之意的人,便不能体会到超出言语的旨意,就像品味不到美酒,只能吃一些酒糟。在宗门只要开出一条理解的路,便不肯努力参究。在教下则狂妄地学习圆融无碍,破坏种种规矩事相。唯有大智慧通达的人士,才能于双方面得到利益。否则就如同把醍醐甘露,贮存在有毒的器具中,于是种种美味便成为妣霜鸩毒了。【论】十一
译文:在教下,虽然中下根机的众生,仍然能够获得利益,但是,如果不是上上利根的人,也不能通达佛法,这是因为教下涉及的范围极为广博。在宗门当中,虽然中下根机的众生,难以探究而安置其心,然而,上上根机的人通过宗门便能大彻大悟,因为宗门能够守于简约。教下将世间法、佛法,一切的事理性相,都能够通达了知,又必须大开圆解(也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),才可以作人天导师。在宗门只要能够参破一个话头,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便能够阐扬直指人心的宗风。在佛法兴盛的时代,以及对佛法通达的人,适合依照宗门来参究,好比僧繇画龙,一点睛则画龙顿时成真龙,便立即飞去。在佛法衰弱的时代,以及夙世根器陋劣的人,应当要依教下来修持。好比拙劣的工匠制作器物,如果废弃了绳墨这些工具终究一无所成。【论】十一
译文:当今如果想要报答佛陀的恩德,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人。在宗门则专门阐扬宗风,尚且还需要教典印证;在教下则应当努力修习观行,不要混滥间杂禅宗机锋转语。这是因为如果自心能够通达微妙真谛,所遇的缘都是禅宗心要,不论是柏树子、干屎橛、鸦鸣鹊噪、水流花放、欬唾掉臂、讥笑怒骂,法法头头全部都是禅宗心要。哪能说释迦如来金口所说的圆顿妙法,反倒不足以作为禅宗心要了呢?何必借他人家的杂木扛子来支撑自己的门庭;却将自家楩楠木、豫章木这样的名贵木材弃置不用呢?我们必须知道佛法没有胜劣高下的分别,唯是佛的法身而常然不变,众生的根机有生熟的不等,虽受用同一佛法身、而所得到的利益却有差别。【论】十二

 

 

最后更新 ( 2013-08-05 11:55 )